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行业新闻>扎兰屯市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 创新体制机制 促进园区发展

图片

图片

扎兰屯市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以大豆全产业链发展为主导产业,规划“一核四区”空间布局,区域面积8000平方公里,涵盖9个乡镇、1个街道、2个农牧场和1个林场,覆盖耕地325.46万亩,重点实施4大工程20个项目,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推进管理体制创新,实行园村共建、金融保障、科技支撑、政院企校结合模式,形成联农带农机制,示范引领绿色发展,建设辐射带动有力的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
图片

一、坚持规划先行和融合发展

(一)重视科学规划布局。聘请北京专家团队编制创建方案、央补资金使用方案和各子项目建设实施方案,致力构建“一核驱动、四区支撑”发展格局,即大豆融合发展创新核(一核);大豆农机农艺深度融合发展示范区、大豆绿色高产稳产模式示范区、大豆数字化生产试验示范区、大豆良种良繁推一体化示范区(四区),建设规模化、绿色化、标准化、专用化、品牌化和竞争能力突出的国家优质大豆生产基地。

(二)推进产业融合发展。瞄准大豆主导产业,推进园村共建,大豆种植面积达112.33万亩,落实示范基地50万亩,落实10处智能种植基地2万亩,为大豆智能化种植基地建设、物联网对接大数据中心奠定基础,推进大豆—玉米高产高效示范、大豆种植机械改造提升、黑土地保护利用等项目顺利实施。与2家农机服务合作社和1家种植合作社建立合作关系,推广农机农艺结合模式,带动全市农机社会化服务整体推进。

二、坚持科技驱动和品牌引领

(一)加强科技创新。一是实现数据共享。与中科院“黑土粮仓”项目大河湾农牧场指挥中心数据共享,建成大数据中心。二是科技赋能支撑。创新“政院企校”合作模式,整合现代要素集聚提升,购置制种研发设备,对接中科院入驻产业园设立中国科学院智能农业机械装备工程实验室扎兰屯中心、农业农村部农机作业监测与大数据应用重点实验室扎兰屯中心。中科院东北地理研究所、中科院智能农业机械装备工程实验室、中国农业科学院资源区划所、国家农业信息工程研究中心及呼伦贝尔市农牧科学研究所等5家在产业园设立专家工作站,创立科研育种平台,助推“扎兰屯大豆”育、繁、推产业升级。

(二)引进企业入园。引进本地乡源食品公司、鑫禾泽宜现代农业发展公司、呼伦贝尔鑫难农副产品公司、宏景豆业等企业入园,建立龙头企业与农民建立利益联结、联农带农机制。7家金融部门在园区设立金融服务网点。建成高素质农民培训及创业基地,支持种业企业利用农业社会化服务进行土地流转、土地托管,建设良种繁育基地。与呼伦贝尔水发公司、北京豆豆厨食品公司、上海清美集团等企业对接,在农机社会化服务、大豆精深加工、农文旅融合发展等项目上达成合作协议,与中粮、中储粮、中国供销集团粮油贸易公司对接,在仓储物流和推广销售上达成合作意向,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图片

(三)打造区域品牌。培育以“扎兰金豆”“扎兰优品”为体系的知名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从品牌价值溢价的角度,通过产品推介、销售渠道搭建、市场口碑塑造等措施,提升扎兰屯大豆品牌价值。

三、坚持体制创建和组织保障

(一)完善组织管理架构。市委、市政府成立创建领导小组,成立正科级产业园管理办公室和副科级事业单位现代农业产业园服务中心,提升园区日常管理、承担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功能的水平,为推进园区创建奠定服务保障基础。

(三)注入国有企业力量。市政府将扎兰屯市现代农业投资开发有限公司划归扎兰屯市现代农业产业园管理,开展智能农业管理、软件开发、技术服务、农业机械服务、土地整治服务、农业生产托管服务、园区管理服务等工作,有效发挥农投公司作用,使园区及企业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加速推进相关项目实施。

来源:内蒙古自治区农牧厅